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體制
——太原紅杰人力資源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雙軌制就業體系的過渡,目前一個以市場化為導向、多種所有制和城鄉流動為特征的新就業格局在我國基本形成。目前,就業領域的計劃性分配被打破,而被市場化的雙向選擇所取代。有證據顯示,人們完全接納了市場化的就業模式。 所謂雙向選擇,就是企業可以有選擇性的招人,就業者也可以有選擇性地找企業、找工作崗位。說起來,就業領域的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和選擇。 “就業市場化”是資源配置方式市場化在就業問題上的反映,是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在就業過程中的體現。我們知道,市場化配置社會資源一方面是為了使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更好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調動人的內在的動力和積極性。無論是一般勞動力就業市場化,還是大學生、高等級人才的就業市場化都體現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由于就業市場化是就業市場化的反映,因而要想認識就業市場化的內涵就必須先把握就業市場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就業市場化的本身,進而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就業市場化中的問題。 勞動力市場作為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本身帶有市場的一般特征:價格機制,競爭機制,調節供求平衡機制。 (1)價格機制。勞動力與其他商品一樣,反映的是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不同的勞動者,其勞動能力既在量上存在差異,也在質上有較大的差別。在商品貨幣關系下,對勞動力價值的判斷不能用勞動時間這一簡單尺度來衡量,只能用勞資雙向選擇這一市場途徑來間接實現。 (2)競爭機制。有市場必有競爭,勞動力市場也同樣存在競爭。勞動者個體為了實現個人收益最大化,必然競相追逐能充分發揮個人才能、最能滿足其生存、發展和享樂的崗位,而需求方為了招聘到具有較高素質而又成本低廉、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勞動力,相互之間也會有競爭。 目前我國就業問題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人口基數龐大,造成勞動力供給過剩,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結構不合理,出現了局部的和一定時期的勞動力短缺現象。在此社會背景下,出現了有三個特征的新型就業格局。
第一,市場化導向的就業制度初步形成。上世紀七十年代進入初職的人平均在191個單位工作過,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初職的人平均在201個單位工作過,而2013年以后進入初職的人雖然工作年限較短,但其平均工作過的單位數量也達到158個,勞動力在市場中的自由流動日益頻繁。 第二,非正規就業成為重要的就業形式。非正規就業數量占全部非農就業人數的49.8%,而勞動關系也日趨復雜化。在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越低,其人群中非正規就業者比例就越高。 第三,非農就業成為農村居民重要的就業經歷。農村家庭中,至少有63.8%的農村家庭成員曾有非農就業的經歷,而目前仍有成員從事非農職業的家庭至少占55.7%。 |